欢迎访问西安合气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关于食疗养生的概念


导读

中国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外国人说: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如果有一种方法只要通过饮食调理,就能保养身体,祛除疾病,想必人人都想尝试。其实,这个方法早就有了,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食疗养生法。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调节机体、保持或增进健康目的的养生保健活动。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是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节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和烹调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气、养的美味食品,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食疗养生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理法兼备、兼容并包的特点。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家医著对此多有论述,故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被人们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邀,就在著作《千金要方》一书中针对食疗养生专辟“食治篇”进行论述。此外唐代孟洗编著的《食疗本草》更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


中医食疗学与西医的营养学

有人认为中医食疗学类似于西医的营养学,其实不然。中医食疗学的理论基础与中医学是统一的,也就是在四气五味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及学术思想指导下,利用中医体质学理论和中国传统饮食调养技术,进行“辩证施食”,理论基础完全与西方医学中的分支学科营养学不同。

食养与食疗

食养又称饮食营养,是通过调节正常的膳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强调的是营养的重要性和养生的目的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论”,在饮食营养中强调饮食不偏。《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指出:“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说明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够扶助人体正气。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这和现代营养学提出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食养重在“养”,主要应用于健康人群以达到养生之目的。

食疗则是在人体有病或不健康的状态下,有一定针对性、目的性来调整饮食,起到补充治疗的作用,亦是食疗养生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