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疗养生的概念
中国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外国人说: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如果有一种方法只要通过饮食调理,就能保养身体,祛除疾病,想必人人都想尝试。其实,这个方法早就有了,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食疗养生法。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调节机体、保持或增进健康目的的养生保健活动。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食疗养生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理法兼备、兼容并包的特点。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家医著对此多有论述,故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被人们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邀,就在著作《千金要方》一书中针对食疗养生专辟“食治篇”进行论述。此外唐代孟洗编著的《食疗本草》更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